第23章 救火队长的穿梭执导
上海卡尔登剧院内座无虚席,上海剧作者协会全体会员大会正在召开。窗外蝉鸣聒噪,暑气蒸腾,而会场内却气氛肃穆,群情激昂。
会议进行到关键阶段,于伶霍然起身,洪亮的声音在剧院内回荡:“经全体会员一致决议,即日起,‘上海剧作者协会’正式更名为‘中国剧作者协会’,并立即联络北平、广州、南京、武汉等地同行,号召全国剧作家共同投身抗战戏剧运动!”
掌声如雷,经久不息。
待会场稍静,于伶继续宣布:“协会决定,由在沪会员集体创作一部三幕话剧《保卫卢沟桥》,以歌颂卢沟桥守军的英勇抗战!具体分工如下——”
他展开手中的文件,逐字宣读:
第一幕《暴风雨的前夕》
创作组:于伶、王礁、张季纯、张寒晖、章泯、许晴、崔嵬
执笔:崔嵬
第二幕《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》
创作组:王震之、马彦祥、凌鹤、姚时晓、姚莘农
执笔:凌鹤、王震之、马彦祥
整理:孙师毅
第三幕《全面的抗战》
创作组:宋之的、钱杏邨、陈白尘、陈凝秋、舒非
执笔:宋之的
整理:于伶
全剧歌曲
作词:塞克、施谊
作曲:冼星海、唐学咏、周巍峙
“所有稿件,限三日内完成!”于伶斩钉截铁地说道。随后,他又宣布了筹备演出委员会和导演团名单,并强调:“《保卫卢沟桥》必须在八月初上演!”
话音刚落,夏衍站起身来,目光炯炯地环视全场:“同志们!《保卫卢沟桥》不仅是一部话剧,更是中国戏剧界团结抗战的宣言!我们将以集体编剧、共同导演、联合演出的方式,在短短几十个小时内完成从创作到演出的全部工作!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,但我相信,只要我们拿出戏剧工作者的战斗精神,就一定能创造历史!”
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剧本完成后,由我负责衔接各场,调整润色,再由钱杏邨做最后校阅。”
会议一结束,剧作家们立刻投入创作。时值盛夏,酷暑难当,许多人挤在狭小的办公室里,挥汗如雨,奋笔疾书。有人伏案疾书,有人来回踱步构思台词,还有人激烈讨论剧情走向。
三天后,剧本初稿完成,又经两天紧张整理,最终定稿付印。
导演团迅速行动,动员上海影剧界的“业余实验剧团”“四十年代剧社”“中国旅行剧社”等团体联合排练。然而,由于租界当局的阻挠,抗日戏剧无法在租界内上演,剧组只能借用南市破旧的蓬莱大戏院。
戏院条件极差——舞台狭小,后台拥挤,连化妆间都没有。演员们只能挤在过道里换装,甚至坐在楼梯上休息。但即便如此,一百多名演职员仍热情高涨,日夜排练。
炎炎夏日,演员们穿着厚重的戏服,汗水浸透衣衫,却无人抱怨。舞台上,呐喊声、枪炮声、合唱声交织成一片;舞台下,导演们来回奔走,不断调整调度。
十天高强度排练后,《保卫卢沟桥》终于准备就绪,即将以震撼人心的姿态登上舞台!
全面抗战爆发,田汉内心的激昂之情可想而知。当他正为不能亲赴前线而焦灼时,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。
门开处,张曙带着一位风尘仆仆的访客——南京新闻记者协会**肖锋。三人刚坐定,肖锋便直入主题:"田先生,前线将士急需精神鼓舞!我们记者协会想举办募捐公演,恳请您写一个抗战剧本!"
田汉眼中骤然迸发出光彩:"好!我正构思一部《卢沟桥》,就用戏剧为枪炮助威!"
肖锋闻言大喜:"我们记者都愿登台演出!大家憋着满腔热血,就等田先生的大作!"
"记者演戏?" 田汉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位文质彬彬的**,突然拍案叫绝:"妙!何不在剧中加入战地记者角色?用你们的笔和镜头,带观众亲临卢沟桥!"
三人立即展开热烈讨论。田汉抓起钢笔在纸上疾书:"让记者贯穿全剧——第一幕记录日军暴行,第二幕见证守军浴血,第三幕传递胜利信念!"墨水在稿纸上晕开,仿佛硝烟在弥漫。
肖锋突然压低声音:"田先生,时间紧迫......"
"五天!"田汉斩钉截铁,"不,四天半!我连夜赶稿!"
这时张曙插话:"老大,曲子交给谁?"
田汉大笑:"除了你这位老搭档,还能有谁?要谱出老百姓能跟着哼唱的调子!"
张曙会意点头:"我用河北民歌《小白菜》的曲调改编,保证街头巷尾都能传唱!"
"妙!"肖锋推了推眼镜,"我们先把插曲在《**日报》发表,让全城百姓提前唱响抗战歌声!"
送走客人后,田汉立即投入创作。南京的夏夜闷热难当,他索性赤膊上阵。汗水浸透稿纸,钢笔尖在灯下闪烁如刺刀。窗外不时传来报童的叫卖声:"最新战报!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日军!"这些声音都化作文字涌向笔端。
四天后,当晨光染红紫金山时,田汉终于掷笔。案头厚厚一叠剧本还散发着墨香,扉页上力透纸背地题着三个大字——《卢沟桥》。
上海蓬莱大戏院后台,洪深正为《保卫卢沟桥》的舞台调度焦头烂额时,一封南京来信让他猛然站定。夏衍见他神色变幻,不由问道:"出什么事了?"
"寿昌的急信!"洪深抖着信纸,汗水浸透了衬衫,"他在南京写了四幕剧《卢沟桥》,要我立刻去执导。"洪深感慨,“他在困境中竟能写出新剧本,还像他说的那样,是一个‘跌不怕,打不怕,骂不怕,穷不怕的硬汉子’呢!”
“你打算去吗?”
“当然去。这多年来,只要是田汉的事,我洪深从来都是竭力相助的,甚至把它看得比自己的事还重要。”洪深语气坚定地说。
“可眼下,《保卫卢沟桥》正在排练的紧要关头,你岂能脱身?”夏衍皱着眉头,“我看,你不妨给田汉写封回信,答应待《保卫卢沟桥》排得稍有眉目了,再赴南京。”
"我晓得轻重。"洪深摸出怀表看了看,"先让彦祥去南京打前站,等这边首演结束,我连夜坐京沪快车赶去。"他边说边摸出钢笔,在道具箱上铺开信纸,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:"寿昌兄:戏比天大,然沪上同仁亦翘首以待..."写完信后,交给马彦祥。
南京大华电影院后台,马彦祥正对着满屋记者犯难。这些拿惯钢笔的手如今要举枪演士兵,有位戴圆框眼镜的记者连左右转都分不清。
"诸位请看,"马彦祥突然抓起报纸,"假设这是卢沟桥的矮墙——"他一个箭步跃上长凳,"二十九军将士就是这样..."话音未落,凳子翻倒,全场哄笑。
突然门被推开,洪深风尘仆仆立在门口。一见到田汉,洪深就略带抱怨地说:“寿昌,你每次找我,总是十万火急的。”
田汉从道具堆里跳起来,笑着打趣道:“你可不就是救火队长嘛!”
马彦祥见自己的老师来了,顿时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,激动地说:“老师,您终于来了!我已经按照您的指示进行了初步排练。”
“颜祥,你可是帮我解了大围呀!”洪深欣慰地说。
马彦祥笑道:“我们都是为了抗战,应该的!”
洪深转向田汉:“寿昌,你可真是个突击快手!上海那边为了赶着演出《保卫卢沟桥》,组建了庞大的导演团和写作班子,可你倒好,在南京单枪匹马,进度居然丝毫一点也不落后。”
“客气话就不多说了,我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还多亏了朋友们帮忙。”
“田老大突击创作,我们也得跟着加急。”张曙摊开双手,说,“这不,几支插曲的谱子又催着我限期完成。”
“话剧加唱可是寿昌的拿手好戏。”洪深笑着说。
“为了用歌声唤起民众,让广大群众清楚地记住《卢沟桥》中的每一首插曲,张曙采用了老百姓熟悉的民歌音调来谱写。像《送勇士出征歌》《卢沟月》《卢沟桥》等几首插曲,都已经陆续在报纸上发表了。”田汉介绍道。
“你们这可真是戏还没登场,就先声夺人啊!”洪深称赞道。
“你能如期赶来,我心里踏实多了。不过,我还是得把实际情况跟你说清楚:我们的参演人员全是新闻记者,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登台表演,排练难度相当大。要不是这样,我也不会轻易劳驾你这位老夫子。”田汉诚恳地说。
马彦祥忍不住说道:“田先生,您放心,洪老师肯定能让大家的表演焕然一新。”
田汉笑着说:“那我就等着老夫子大展身手了!”
洪深问:“演出时间定在什么时候?在哪里公演?”
田汉回答:“8月9日,在大华电影院公演。”
“好!”洪深思索片刻,说道,“时间还算充裕。”
田汉接着向演员们介绍洪深:“今天,我们从上海请来了大名鼎鼎的戏剧家洪深先生!”
话音刚落,排练场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。演员们纷纷把亲切且期待的目光投向洪深。
洪深向大家摆摆手,说道:“诸位都是记者,都见过大世面,但站在排练场上,你们就是演员。承蒙信任,我十分感激。既然大家如此信任我,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,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。不过我事先说明,和大家约法三章:在排演时,请大家务必严格遵守纪律;如果对我的主张有不同意见,一定要在事后再商量讨论。”说完,洪深向大家拱手行礼,“还请诸位多多协助!”
田汉紧接着说:“我还补充一点。大家都清楚,我们没办法去前线打仗杀敌,没办法亲手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。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把戏演好,唤醒更多的人!所以,我们这次不是普通的排练,而是一场战斗!这里不是普通的舞台,而是我们的战场!距离公演还剩三个星期,三个星期后,我们就要在南京公演,为抗日军民加油助威,为爱国同胞鼓舞士气!可以说,我们这次的排练任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艰巨!这就更需要大家全神贯注、全力以赴!”
排练伊始,洪深先条理清晰地向演员们讲解:**在第几幕,次**又在何处,戏是什么风格,该如何处理,哪些地方需要着重把握,每一幕又分几个段落,并形象地用线条表示,平的、曲的……他详细阐述舞台调度,还深入分析角色的性格与特征等。排演时,他总是把剧本拿在手中,迅速确定演员在舞台上的站位。上午确定站位,下午就让演员按照台词走台,到了晚上,这一幕的站位和台词都熟悉了,就开始排练动作和演员之间的交流互动。演员们原本还在为在这么短时间内找不到排练侧重点而发愁,经他这么一点拨,所有环节一气呵成!这就如同中国画,寥寥几笔勾勒,便神韵尽显!就这样,按照计划一天排练一幕,之后进行彩排。直到彩排时,他才确定灯光的位置、演区的范围……
8月9日南京首演,当记者演员们吼出"宁作战死鬼,不做亡国奴"时,台下观众把帽子扔成了雪片。
上海这边,排练到了最后关头。这天晚上,夏衍站在演职人员前,神情激昂地进行演出前的动员:“同志们,历经连续十天的紧张排练,我们终于迎来了即将上演的关键时刻。说起来,《保卫卢沟桥》的创作团队汇聚了上海演剧界的各路精英。从这部剧诞生之初,主编人员就精心布局,为演出的轰动效应筑牢了根基。现在筹备组已作出决定,把首演地点定在蓬莱大戏院。虽说蓬莱大戏院场子不大,但这里是纯粹的华人区,在这里看不到外国巡捕的身影,我们能毫无顾忌地表达抗日的决心与激情。”
金山作为导演组的成员,特地提醒大家:“《保卫卢沟桥》各幕既可以相对独立,又有着连贯的剧情,剧中角色涵盖了工人、农民、士兵、日寇、伤兵,还有学生、教员、挑夫、学徒等各种职业。这么多人物频繁地上场、下场,角色的上妆、换装如同走马灯一般,如果安排稍有不当,前后台立刻就会乱成一锅粥。所以,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组织工作,确保演出顺利进行。”
大幕拉开,两座城市的呐喊在抗战的星空下交相辉映。
